0 基本参数
1 简介
文艺美学在西方,美学大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专门论述文艺的著作也很多。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家布西洛的《论诗艺》,18世纪德国莱辛的《拉奥孔》,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以及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人研究文艺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尚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文艺美学学科。只有到了当代,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文艺美学才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发展,导致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不断转移:从对创作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到对作品本体的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再到对作者本体的执着(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现象学美学,阐释学美学、分析哲学美学也对文艺和美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2 学科性质
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的学科。艺术是文艺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用学者周来祥的观点来看,一般美学是以美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而以典型形态的艺术作为逻辑终点。文艺美学是以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它要以美学揭示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基础,去进一步研究艺术的特殊规律。
3 学科定位
但如果要给文艺美学学科的内涵以一种界定的话,那就是文艺美学是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来源于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吸取了以上三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上三门学科在新时期交叉融合的产物。但它又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有着自己特有的内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文艺美学不能取代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同时它也独立于以上三门学科而有着自己的特有的发展规律。
4 研究内容
1.研究文艺作品这一独特形态的精神产品的审美的价值、功能和结构,它的各种不同的审美属性为何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加以体现以及艺术美与生活美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研究文艺创作这一特殊的审美创造活动的主要因素:中间环节和运行历程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审美理想的中介,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形象体系;
3.研究文艺作品如何被欣赏者所接受,激起其美感以及如何运用文艺手段时群众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文艺美学要揭示文艺作品及其创造和接受这三个方面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