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牌子123 首页 排行榜 品牌库 黄页 攻略 问答
 

美国旅店

发表时间:2025-05-06
0
0
#供应默认分类#
《美国旅店》,郁秀作品,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中国小女孩宋歌,离开亲生父亲,被改嫁到美国的母亲接到旧金山,和陌生的美国继父一块生活,从此开始了《美国旅店》里的生活。困惑、反叛、冲突、挣扎、变异都尽在其中。

0 基本参数

  • 页数: 285页
  • 书名: 美国旅店
  • 装帧: 平装
  • ISBN: 7539920092
  • 出版日期: 0

1 内容简介

一个12岁的中国小女孩宋歌离开失婚的父亲,被改嫁美国的母亲接到旧金山,和陌生的美国继父一块生活,《美国旅店》的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家庭破碎——被母亲遗弃——接去美国——逃家——结婚又离婚——流浪——父亲过世——回到中国,宋歌成长得异常艰辛,妈妈在美国,爸爸在中国,在中国12年,在美国12年。熙熙攘攘,何以为利?来来往往,家在哪里?《美国旅店》的曲折故事,是从中国小姑娘宋歌到美国的第一天开始……走过《花季雨季》,放飞《太阳鸟》的郁秀带我们走入《美国旅店》。

2 《美国旅店》目录

加州旅店

第01章 我这样来到妈妈面前

第02章 我知道你们在干什么

第03章 哑巴海伦的校园生活

第04章 她又不是你和我爸爸生的

第05章 现在我真的要恨你了,妈咪

第06章 快来救我吧,爸爸

第07章 不能那样跑掉的是你,妈咪

第08章 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面包?

第09章 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大米?

第10章 我才是牺牲品呢

第11章 幸亏你不是我惟一的孩子

第12章 你背着我爸爸干的就叫cheating

第13章 爸爸的美国赶集之行

第14章 天下的父亲都一样

第15章 太太存点私房钱在中国没什么的

第16章 我们要讨论一下性这个话题了

第17章 现在应该是物归原主的时候了

第18章 我永远是你的大鼻子犹太爸爸

第19章 每天都想走就不需要找理由

第20章 没有国土的孩子

第21章 我带着漂泊的心回到上海

第22章 你不要我了吗?妈妈(1)

第22章 你不要我了吗?妈妈(2)

第23章 我和中国人结婚你心理会平衡些吗

第24章 历史没有如果两个字

第25章 失落的版图,失落的心

第26章 什么是中国好女人

第27章 我到美国找妈妈

第28章 我看到了一颗犹太灵魂

第29章 我希望自己做出相反的决定

后记

3 作者简介

郁秀,1974年生于福建,10岁来到深圳。1990年写出长篇小说《花季·雨季》,1993年高中毕业后就读深圳大学,1995年赴美念商学,1999年从加州州立大学毕业。《花季·雨季》1996年由海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销售100多万册。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连环画。2000年8月完成作品《太阳鸟》。

4 编辑推荐

欢迎来加州旅店,多么可爱的地方,多么可爱的面容,他们在这里享受人生,让人多么惊奇,带给你的堕落的
托辞——《加州旅店》。熙熙攘攘,何以为利?来来往往,家在哪里?《美国旅店》的曲折故事,是从中国小
姑娘宋歌到美国的第一天开始……走过《花季雨季》放习飞《太阳鸟》郁秀带我们走入《美国旅店》

5 文摘

第一章 我这样来到妈妈面前
我现在还能看见这个女孩子是怎么出场的。

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推着行李车,随着人群出来。白色的连衣裙,非常纯净的白色,最典型最标准的美丽和乖巧。她就是以这副被人认同、讨人喜爱的形象到达美国到达她妈妈身边的。性格中生硬的那部分大大地被掩盖了,或者被以为可以慢慢地一点点地感化。一双黑白过分分明的大眼睛显得很排外和警觉,她东张西望:同机客中会不会有一个当年的妈妈 ,一去不返。然后吁了口气,少年人的那种吁气,无奈不甘中藏着一个揭竿而起的念头。眉宇间微微地透着反叛,身体呈现同一种反叛姿势。步伐显得有点犹豫和徘徊,脚尖明明向前迈
去,脚跟却没跟上。十二岁孩子大致都是这样不知所措的步伐——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去哪里。

那是初到美国的我。

我看见她了,那个让我在数不清的夜晚里紧握着小拳头一遍又一遍揩去眼中的泪水想念的女人。她的黑头发由于旁边褐色头发的衬托而黑得纯粹。她跑上前,裙子展开了一朵花,如同她的笑脸。就这样当众拥抱我,不仅仅是紧,恨不能把我整个人揽入怀中。她亲吻我,脸上湿漉漉的,来不及体会被亲吻的滋味。而我好不容易酝酿的那点矜持全部被她出卖了。

我现在还记得她的体味,幽香而甜蜜。女人对自己身体精心洗浴后的肌肤,清爽干净带着不自觉的原始的奶味。不强烈却非常热烈地表达母性的慷慨。

我不后退,亦不前进。我显然是不配合的。

她并不介意,把一个白种人拉到我面前:他是大卫。

只有这么个名字,没有身份。

他知道自己该上台了,试图给我一个拥抱。我身体轻盈一移,他还没来得及完全张开的双臂就合上了。这个做到一半的动作就像是扑空。他有点不甘心地想去拍拍小女孩的头,像所有慈祥的长辈那样。女孩子头一歪再次躲过。他奇怪的是:她明明没看他,怎么每一次的躲避都如此准确!

他并不让自己就此失了角色,他的教养要求他对这个孩子宽容再宽容些。他对他身旁的女人说:她真漂亮,她长得像你。

她翻译说:大卫说你非常漂亮,比妈妈漂亮多了。

原文被她加工了。

他们不知道这个漂亮也是加工的,后面跟着一个不漂亮的动机——没有妈妈的这些年,我仍然出落得这么漂亮

,那么她与我的漂亮有何相干?

她就这样将她十二岁的女儿带回她在美国的家。

这个家就这样在我面前了。

打一进门开始,她的女儿就两眼大瞪,好好地去打量这套房子。十二岁的孩子从来藏不住自己的好奇,也丝毫不介意当众显现自己的好奇。目光直白地东张西望,那种带进攻性的打量、审判和评估。

客厅里的吊灯从一小盏一小盏的玻璃罩里散发出暗黄的光泽,殷实人户的那种昏黄不醒。中间一张长沙发,两边各一张短沙发,上面有多个枕垫。沙发的对面是个壁炉,砖石堆砌粗糙,造型笨拙质朴,一股子精心设计的原始。壁炉上面挂了一墙壁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儿与这房子一起接受着我的检阅。

他是我的儿子,叫杰生。他今年十八岁。他在哈佛。我非常为他自豪。他这个寒假会回三藩市,你到时候会见到他。我想他一定会喜欢你的。男主人指着墙上的一个青年说,她翻译。他此时的自豪与后来的反目成为一种对比。以后的日子里这张照片还摆着,却只是为了提醒他,他还有个儿子在世上。

我已经大致可以想像出他们的生活:傍晚男主人穿着厚而软的条形浴袍坐在短沙发上看报纸,一副老太爷的派头。他的中国太太身着一件和他相似的只是小一号的浴袍,在这样的傍晚看帐单看电视看火炉里的火苗翩翩起舞,或者小鸟依人地看着这一墙壁的照片,就在这张长沙发上。自欺欺人地以为这是一个美满的家庭。

评估的结果——不是妈妈有这么大的房子真好,不是我在美国可以住这么大的房子了,而是妈妈竟然住这么大的房子。

她带我进入为我准备的房间。我的目光落到哪里,她的目光就跟随到哪里:这个小布娃娃是凯蒂猫,这个被套也是凯蒂猫。我可以看到那个殷勤的妈妈为这间房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每一个部署,她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较着各种颜色,没了主意。她蹙眉,摇头,嘟嘴,也向她丈夫递去一个讨教的眼神。最后在一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文章里发现这样的报导:儿童房间应该布置得鲜艳些,有利孩子的性格发展。她受此点拨。我知道,这个房间是
照着她心目中的女儿布置的。女儿六岁,她离开的那年。像离乡久了的人心目中的故乡仍然是他们离开的情景一样——他们的亲人如故。

小歌,你房间里面的每一个小摆设都是妈妈为你精心挑选的。喜欢吗?现在她等着我验收,以探视自己对我的爱的把握是否准确如六年前。

我却给她一个无所谓的笑,无所谓就是潇洒。

我正准备打开行李,她就说: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也累了。行李不急,明天再收拾吧。我的动作开始犹豫。她又说:反正妈妈什么都给你准备好了。你什么都不需要带来。我扶在箱子上的手又开始麻利起来了。里面有我日常用品和我喜欢的几本小说。压在最下面的是我和爸爸的合照。那个留小平头的男人是我的爸爸。

照片上的我咧着和爸爸一样的大嘴,光着和妈妈一样的大额头,大笑。我七岁时参加全市少儿钢琴比赛,没有好名次,我在场外号啕大哭。爸爸拍着我的肩说:别没出息了,哥儿们。爸爸很长时间是这么叫我的,好像妈妈走了以后他就这么叫我。他说希望我像男孩子一样坚强。日后发觉是他感受到压力,父亲单独抚养女儿的力不从心。但是我喜欢被他这么叫。每个女孩子童年时期都有那么一段时期希望能像男孩子,像男孩子一样野玩,不守纪律、不受约束。爸爸招呼我说:来照张相留念,寄给你妈妈。发现我的表情相当呆板,他大声说
:哥儿们,这是照相机,不是机关枪。我一听就傻笑起来。照片出来我们都很满意,爸爸说:这给你妈妈寄去。上面写了四个大字“难兄难弟”。一路的颠沛流离,镜框有点裂。
她凑上来看相片,讨好地说:这张拍得很好。你爸爸还是很上相的。

我盯着相片,却突然问:他是谁?

这是我来美国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不客气。这句话本身就不客气,在排除异己者,已将他置于你我之外的第三者。问完我有点后悔——这么早就将锐气暴露。经过伪装的外表立刻就被揭穿了。

6 媒体推荐

《美国旅店》活在文化夹缝里的孩子
方勤

一个12岁的中国小女孩宋歌离开失婚的父亲,被改嫁美国的母亲接到旧金山,和陌生的美国继父一块生活,《美国旅店》的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家庭破碎——被母亲遗弃——接去美国——逃家——结婚又离婚——流浪——父亲过世——回到中国,宋歌成长得异常艰辛,妈妈在美国,爸爸在中国,在中国12年,在美国12年。

在《美国旅店》里,作者最关注的问题是文化冲突与差异,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在星条旗下成长的一代华裔青少年,对他们,作者用“嫁接人”来形容,有可想而知的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如宋歌所述:“我不仅是父母缺点的大融合,亦是美国和中国孩子缺点的大融合。中国孩子的孝道我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我也没有。”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该遵守何种道德,该归属哪种文化?面对与生俱来却日益弱化的母语文化和逐渐浸透身心的美国文化,这些孩子们无所适从。

仿佛被放进一个真空地带,这些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之间的阻隔,如书中宋歌的外公在文革中戴高帽游行,会被美国人误认为是在“过生日”,这是“没有出路的交流”。哪怕“在文化认同上会调整脚步,但孤立苦闷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介于两种文明之间的尴尬让人郁闷得想去死。他们是孤独而迷茫的,像初至美国的宋歌参加妈妈和美国继父的家庭聚会时的感受:“不哭,多孤独呀;笑过,才知道更孤独。”如果用一个词来描绘宋歌的成长心态,那就是“挣扎”:“总在两种语言之间徘徊与困惑”,“在他乡与故乡、物质与精神之间挣扎”,挣扎在两种文化的夹缝里,撕心裂肺。

再来看看他们和他们父母的关系,“和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子女一样,对中国父母进行情感敲诈。”“到美国成长的中国下一代,与他们父母不同心同德的下一代。”离家出走,近乎儿戏的婚姻和堕胎,第三者插足,宋歌时刻准备背叛,从不忘向母亲报复。而她的母亲,为了曾经抛家弃子的行为,终生负疚并以幸福为抵押来赎罪,这对终生互相折磨的母女之间交织着“抵触、矛盾、疯狂而又无处可逃的爱恨情感”。但恰恰讽刺的是,宋歌仍然重蹈着母亲的命运。她和母亲的矛盾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而是两代人的,两种文化的沟壑。“在妈妈与我之间,在美国中国之间,在英文中文之间浪迹异域,从中国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中国。”

敏感、脆弱、孤独、迷茫、桀骜不驯,这是宋歌,也是作者眼里的这个群体特征。“一点麻木,一点物质主义,一点及时行乐,寻找片刻的安全,无所依仗。”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

这个群体处于文化的夹缝地带,无法真正进入哪一种文化,也不受任何一种文化的约束。这些孩子是无根的一代,失去心灵版图的一代,缺少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一代:“上海和三藩,我分不出我更眷恋哪里,从中国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中国,不可能真正融入任何一种文化。”作者自己也是颇为迷茫的,“失去家园是永恒的人类感觉,永久地寻找精神家园,寻找栖身之所。”

如果说《花季·雨季》里的作者还是个花季少女,那么十年后呈现在《美国旅店》里则是个十足的女人。带着成熟女人的笔触,以细腻敏感的文风,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群大洋彼岸活在文化夹缝里的孩子们,还有他们走不出的文化困境。悲凉之外,更多的是忧虑和惘然。

相关百科

返回首页 | 品牌大全 | 品牌排行 | 品牌问答 | 品牌资讯 | 品牌价值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13-2020 品牌门户,牌子123(www.paizi123.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3009020号-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