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基本参数
1 形态特征
鱼体纺锤形,无鳞。头较小且较圆,稍扁平,一般占体长的1/5。额宽,口小、下位,吻小、能伸缩。齿细,主齿(或母齿)为三角形。有2对小须,下颌须1对,外颌须1对,长度为眼径的2~3倍。眼径大,眼圈红黄色。鳃弓5对,有咽喉齿,第一鳃弓鳃耙数为45个。有鼻孔2个,分前后鼻孔。腹大而圆,鳍棘有锯齿,背鳍后缘有小脂鳍。体色有两种,一种背部蓝黑色,腹部较白,另外一种背部呈粉白色,腹部呈白色。肛门白色稍红。肠道较短,为鱼体全长的1.2~1.5倍。
体无鳞圆润,背部蓝黑色,腹部较白;头部扁宽体无鳞圆润,背部蓝黑色,腹部较白;头部扁宽,腹部狭窄,身体侧面的肌肉是可食用的部分较厚。圆头扁平而宽,端部圆宽,吻鼻周围具肉质和白须。身侧有暗带,尾鳍较暗。最大体长可达120厘米[3]。
巴沙鱼(3)
2 生活习性
巴沙鱼喜结群,常活动于水中上层,杂食性,在自然条件下,摄食小鱼、小虾、螺和蚌,亦可摄食水面浮萍及水草等,人工养殖环境下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巴沙鱼肠道较短,是全长的1.2~1.4倍。巴沙鱼耐低氧,对养殖水体水质要求不高。
巴沙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32℃,低于20℃时,随着水温的降低,其生长速度放缓;当水温低于13℃时,则会冻伤直至死亡。在湄公河流域,当年苗种经1年饲养可长至0.8~1.0千克,次年可长至1.5~2.0千克,3年以后可长至3千克以上,最大个体可长到20千克。
3 分布范围
分布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中国(云南)。 在中国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引种养殖。
巴沙鱼是分布在越南湄公河流域中的一种名贵淡水鱼类。
4 繁殖饲养
巴沙鱼(5)一般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养殖:
1.大规格苗种培育:放养4厘米~5厘米规格苗种,放养密度3万尾/亩~5万尾/亩,饲料投喂量5%,至10月底规格达到50克~100克;10月底至翌年3月底搭建塑料大棚越冬,放养密度2万尾/亩~3万尾/亩,饲料投喂量1.5%~2%,越冬期间保持水温20℃以上。
2.成鱼养殖:4月初放养100克~150克的大规格越冬苗种,亩放养4000尾~5000尾,养殖5个月可达到1.3千克~1.5千克/尾的商品规格。饲料可使用罗非鱼或塘鯴鱼饲料(蛋白含量28%~32%)代替,投喂量3%~5%,饲料系数1.3左右。
易养殖、病害少、产量高,亩产超过5000千克,养殖成本每公斤8元左右,成鱼价格每公斤11元~12元,养殖效益明显。近年来广东、海南已有部分养殖户养殖并取得成功,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望成为一个新兴养殖品种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自然条件下的繁殖
适宜在湄公河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水温保持在22℃以上的动态水体中溯河到上游自然产卵,自然繁殖。产卵场在湄公河上游的泰国境内。雄鱼一般4龄性成熟,成熟个体可挤出精液;雌鱼需5龄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
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很难达到性成熟,特别是雌鱼,其卵巢成熟系数很低,饲养4~5年的成鱼在产卵季节成熟系数只有5%。由于该鱼腹腔内存有大量脂肪块,影响其性成熟,所以须通过降低其体内脂肪量,促进卵子发育,人工繁殖才能获得成功。
5 主要价值
巴沙鱼(3)具有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食性广、易饲养、肉质白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小刺、利于加工等优点。当年苗种经一年饲养可长至500-800克,次年可长到1500-2000克,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4]。
巴沙鱼适合在鱼笼、网箱和溶氧较高的池塘、湖泊、水库中生长,但该鱼不耐寒,最低极限温度为10℃,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6 动物保护
该鱼为越南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其腹腔内有三块较大的游离脂肪块,占体重的8~10%,提取方便,在其他淡水鱼类中很少见到。该脂肪块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7 动物研究
8 消费现状
巴沙鱼柳主流消费市场一直都是欧美等国家,但2015年后中国逐渐显示赶超势头,并于201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5]。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从国外进口,占据全球巴沙鱼产量的23%左右,国内少量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养殖产量完全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且各地区养殖模式多种多样。
9 养殖前景
巴沙鱼(3)原产越南湄公河,属越南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该鱼因味鲜、营养价值高,并且是高级化妆品的原料,因而成为越南出口美国等市场的一个主要水产品种[6]。
近年,该鱼因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抗病力强、产量高等优点引入在中国养殖,并在2009年开始引入广东养殖,具有一定养殖前景[6]。
在2017年,中国市场以4.2亿美元的年进口量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转眼到2018年,国内的巴沙鱼养殖产业就如火如荼的进行筹备。清明过后,南方的气温逐渐开始回升,各地的池塘都在准备投养新鱼,正式开启一年的养殖计划。
10 巴沙鱼与胶原蛋白应用的研究
巴沙鱼(3)目的:验证一种来源于巴沙鱼皮的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作为屏障膜在兔颅骨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中的成骨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分别在其颅顶矢状缝左侧建立一个缺损,右侧建立两个缺损,缺损为圆形,直径8mm,共计36个骨缺损;然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8周、12周两大组,每一大组随机分为3个亚组(n=4);A组缺损中只植入Bio-Oss骨粉,B组植入Bio-oss骨粉+巴沙鱼皮胶原支架材料;C组植入Bio-oss骨粉+Bio-Gide胶原膜。于术后8、12周处死相应组大白兔,切取骨缺损区标本并制作HE染色组织切片,定量分析各组骨缺损区骨组织再生的情况。
结果: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在GBR技术中能发挥屏障膜作用,引导和促进兔颅骨组织再生,其中B组与C组相比,8周时的成骨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C组成骨效果略高于B组(P<0.05);而A组在8周和12周时的成骨效果均显著低于B、C两组(P<0.05)。
结论:皮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作为屏障膜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起到了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11 烹饪方法
香煎巴沙鱼
1.将鱼肉洗净,切块,放入盆中。
2.加入香芹粒、蒜碎、罗勒叶、黑胡椒粉、番茄酱和少许清水,搅拌均匀。
3.烤盘内铺上锡箔纸,放上鱼,再撒上奶酪粉。
4.烤箱预热至200℃,推进烤盘,以上下火200°C烤制约10分钟。
清蒸巴沙鱼5.取出装盘,即可食用。
肉质白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在国际上非常走俏,是越南南方主要养殖经济鱼类和出口创汇拳头产品,深受养殖户、消费者喜爱。
12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 巴沙鱼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96 千卡 |
13 词条图册
食物名称 | 巴沙鱼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96 千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