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基本参数
1 简介
京山桥米原产地在京山市孙桥镇蒋家大堰村六组与余家沙坡村六组之间,有一处名曰蒋家大堰,这大堰灌溉着附近一条山冲的一百二十多亩稻田,出产的稻谷颗粒圆实,米白质重,或蒸米饭,或煮稠粥,雪白一片,喷香馋人,食之,似糯不腻口,如粳不稀软,较”691”中稻为糍,比”泰国香米”见香,能开脾胃,增食欲,营养丰富,历史上曾是朝贡皇帝的御米。[2]
2 品质特征
“京山桥米” 的特点是干,整,熟,白,青梗如玉,腹白极小。并且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是水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用桥米做的饭松软略糍, 喷香扑鼻,可口不腻,营养丰富。而桥米中的极品是“洋西早”品种,但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产量很低。[3]
3 相关传说
据说明朝嘉靖降世时,啼哭不止,老兴王一家惊恐万状,出榜招医。恰好武当山真武大帝云游到此,揭榜进府,伏在嘉靖耳边说:“莫愁,莫愁!贫道为你去寻粮食。”嘉靖当即止住了哭声。真武大帝走遍了承天府衙(即钟祥县城)周围山头田地,皆不如意,最后选定了京山城西的这条山冲,用脚板踏了踏,手指按了按,成了几十块田。当嘉靖开始吃饭时,果然只吃这山冲产的大米,以后进京当了皇帝,仍一直吃这里的米。这几十块田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旱涝灾害,总产增不过五石,减不过十石,据说是由于皇宫中添人减人的原因。人们觉得巧,将它取名“巧米”。因产地孙桥与此谐音,被叫成了“桥米”。当地儿歌描绘了“桥米”之妙:“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4]
4 生长环境
桥米的生长,与它的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有关,首先它是以自留稻种进行繁衍。其次它有产地不扩散的特性,哪怕是在出产桥米的一百二十亩之外的一箭之地,经过严格挑选的桥米种子也生长不出同样的桥米。
京山桥米的优质,来源于桥米产田优质的土壤。据有关专家对当地桥米产田土壤土质的分析,桥米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地区的产田。其优良的土壤,使得早在明代就做为贡米的“京山桥米”,不仅外观上粒粒饱满,光亮,内质上更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就京山全境来说,其种植环境优势是:一是京山地理位置处于丘陵地带,昼夜温差大。二是独特的土壤条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铁的含量比较高。灌溉的水源来自山涧的温泉水,含有丰富的铁硒等元素。三是生长周期长,有着充足的日照条件。[4]
5 桥米的现状及发展
一九七二年,桥米在广州交易会上展览,一炮打响,开始走出大山,走向国际大舞台。
多年来,京山市抓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引导全县农民大力推广优质稻的发展种植,其米质与桥米相差无几。京山桥米,选择地理、水土条件好的地域,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了十万亩专用原料基地,基地农户按照公司指定的品种,按照统一的操作规程进行种植。桥米,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