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基本参数
1 艰辛中创业1952──1958
福建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要让话剧扎根,任务艰巨。首任团领导带领艺术骨干走访上海、四川等地的话剧院团学习取经,回来后排演了建团后的第一个大型话剧《四十年的愿望》,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54年华东区举办首次话剧观摩演出,刚成立一年多的省话极为重视,排演了本省创作的反映果农互助合作的多幕剧《种桔的人们》,特邀上海戏剧学院朱端钧教授来团执导,深入市郊农村体验生活,演员的表演有了明显提高,为走向话剧艺术专业化打下了基础。该剧以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获得大会的好评,获得了演出奖。
上海观摩演出归来后,在剧团建设上进行了专业分工,建立了相应的机构。55年从部队文工团转业了一批演员充实剧团,同时又派出导演、表演和舞美艺术骨干到北京、上海高等戏剧学府进修深造。先后上演了曹禺的名剧《家》、《雷雨》及《明朗的天》等,演出水平显著提高,话剧开始在福州观众中受到青睐,初步打开了话剧演出市场。特别是《家》的演出,剧场门庭若市,观众半夜排队购票,盛况空前。
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省话剧团赴京演出本省创作的反映海防前线反特斗争的《海滨激战》,获得演出二等奖,导演、演员及舞美也获得多项奖励。通过这次会演,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把提高艺术水平放在首位的发展方向,加强实践,多排多演,不断提高演出的整体艺术质量。
1956年以后,几年中先后排演了《万水千山》、《在那一边》、《马兰花》、《李闯王》、《同甘共苦》、《智取威虎山》等众多剧目,锤练了演技,奠定了省话剧团坚实的现实主义演剧艺术的基础。
这个时期除了在省会福州的剧场演出外,闽南侨乡、闽西矿井、闽北林区、闽东渔场,全省各地区都有省话剧团巡回演出的足迹。演职员们继承和发扬了文工团的优良传统,组织了演出小分队深入基层,不怕艰苦,连续跋涉,不论是广场、海岛,还是偏远的山村,都有省话剧团演出的身影。除话剧外,还演唱歌剧、诗朗诵专场以及说唱等节目,发挥了文艺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的战斗作用。
经过演职员的艰辛创业,拓荒耕耘,播下话剧希望的种子,终于在福建这块方言地域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话剧之花,香飘八闽。
2 发展中崛起 1959──1964
六十年代前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省话剧团生气勃勃,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繁荣景象。
1959年前后,中戏、上戏及本省艺术学院先后分配来一批大学毕业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也支援来了部分业务骨干,增添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充实了话剧团演艺人材的实力。
1959年,为建国10周年献礼,排演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孔雀胆》与莫里哀的喜剧《史嘉本的诡计》,两台中外名剧在福州同时隆重公演,观众反映极其热烈,增添了节目的喜庆气氛。
在这几年里,公演的大型多幕剧连续不断。不但有大量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的现代剧目,如《革命的一家》、《英雄万岁》、《同志,你走错了路》、《甲午海战》、《最后一幕》、《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等,还公演了曹禺的《雷雨》(第二次复排)欧阳予倩的《桃花扇》、莫里哀的《吝啬鬼》、阿尔巴尼亚的《渔人之家》、古巴的《甘蔗田》等中外名剧,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丰富多采。特别是排演了福州方言话剧《啼笑姻缘》、《结婚进行曲》等,吸引了福州广大市民阶层走进剧场,扩大了话剧的观众面,也为本省戏剧园地增添了一支新葩。
1962年初,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和儿童剧座谈会,重申贯彻文艺"双百"方针,给戏剧界以极大的鼓舞。著名戏剧家老舍、曹禺、阳翰笙,张庚等会后抵榕,莅临我团参观指导,观看了本团创作的反映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题材的话剧《东征》,与演职员们亲切握手留影,给予热情勉励。
一批批热情的观众向剧场涌来了,一台台有声有色的戏剧开演了,一个个导演、演员和舞美设计成熟了……。这时的话剧团已具有相当规模,拥有两个演员队,一个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演出部门。省话的舞台美术专业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曾一度被誉为省舞美界的"火车头"。
1963年,在省文化局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排演了反映本省龙海抗旱斗争感人事迹的创作剧目《龙江颂》,参加63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话剧会演,获得成功,给予极高评价。64年被选调赴京公演,并进中南海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文化部授予创作奖和演出奖。以后又赴济南、合肥、南京等地巡回公演,在全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龙江颂》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鲜明,地方色彩浓厚,较好地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省话剧团在这个历史时期攀登的演剧艺术的一个高峰。 《龙江颂》创作的成功,标志着省话剧团现实主义演剧艺术的成熟,也基本形成了省话剧团演剧艺术的主要风格和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激越的情感、浓重的色彩,强烈的节奏、严谨的舞台演出作风、注重话剧综合艺术的整体感和完整性,尤其是舞台美术各部门与导、表演的有机结合。
3 重建中振兴1976年--1983年
文革十年浩劫,省话剧团同样经历了令人痛心的衰败时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演职员被迫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荒疏了艺术实践。
1973年恢复话剧团建制,散落在全省边远山村的演职员陆续调回,剧团老领导也恢复原职,怀着对舞台母亲的一往深情,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话剧艺术的殿堂。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剧团也和全国文艺界的大好形势一样,获得了新生,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
紧跟时代、贴近社会的一幕幕社会问题剧:《于无声处》、《救救她》、《谁是强者》等相继上演,说出了观众的心里话,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台上台下溶成一片。复排的《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雨》(第三次复排)、《啼笑因缘》、《革命一家》、《年青的一代》等剧,以及新排的《陈毅出山》、《不准出生的人》、《一双绣花鞋》、《深夜静悄悄》、《灵与肉》、《叛逆者》、《月夜硝烟》、《哥儿们折腾记》等,还有方言话剧《没法说》、《过江龙》等,一台连着一台相继上演。剧场门口又恢复了60年代前后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为了满足观众供不应求的需要,一个剧目排出几套人马,《救救她》三个剧组,《于无声处》和《谁是强者》各有两组,同时在福州和全省各地巡回演出。《救救她》累计演出达三百场以上,一个戏超百场已是很平常的现象。戏票紧张,连本团演职员买票也严格控制,每人每场限购两张。常年演出不断的演职员们,感到生活很充实,很幸福。
黄金岁月,话剧重振雄风!
省话剧团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恢复了艺委会、编导组,重建了两个演员队(包括一个方言队),一个舞美队,还附设了一个舞台美术工厂。1981年,正式成立了儿童剧团,专门为广大少年儿童演出儿童剧。老同志焕发了青春,艺术上更加成熟。为了让话剧事业后继有人,一方面继续选送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戏剧学院深造,另一方面通过招生办团带班、从地县剧团抽调人材,从艺术院校选收毕业生等各种途径陆续引进青年演职员,其中还有继承父辈事业的本团子女20多人。喜见年青一代接班人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带下茁壮成长,如今已成为剧院的艺术骨干和中坚力量。老、中、青三代演职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老传统,演员和舞美人员一样参加劳动,搬箱子抬布景,爬天桥拉灯具,吃住在剧场,甚至打地铺睡在舞台上,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善打硬仗,吃苦耐劳,是省话剧团一贯的优良作风。可贵的团队精神把省话剧团凝聚成一个具有艺术创作力和战斗风貌的艺术表演团体。
这个时期本团的创作剧目也硕果累累。79年排演了反映中日两国人民深情厚意的创作剧目《泪血樱花》,赴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好评,文化部颁发了创作奖和演出奖。舞美设计获81年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设计一等奖。全国一些话剧团搬演该剧,戏曲剧团也移植上演,产生广泛影响,也是话剧团艺术创作的高峰之一。儿童剧创作也喜获丰收,《麻达与凤凰》与《小花马戏团》(录相参评)参加83年全国儿童剧会演(南昌片),《麻》剧获"创作奖"和"演出奖",《小》剧获"演出奖"。
1981年,排演了本团创作的反映工业战线工程技术人员在改革开放初期心路历程的《初春》,在全省会演中获得多项奖励。调京会演,并进中南海演出,以后又到上海等地公演,获得广泛好评。剧中大胆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舞台氛围抒情高雅,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赞赏,获得文化部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初春》是这个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4 困难中奋进1984-2002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浪潮和电视的普及等各种原因,福建的话剧景况和全国话剧一样,陷入了低谷,观众锐减,演出困难。面对严峻的困境,剧团的演职员们风雨同舟,坚守话剧舞台,一如继往地执着追求,进行艰难的探索和苦斗。
1985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省话剧团改为省话剧院,下设实验剧团、儿童剧团和舞台美术部,附设演出物资公司和艺术服务公司。
为了找回失落的观众,为了找到话剧的生存空间,在演出形式、艺术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进行了艰苦的实验。剧院在继承过去现实主义为主流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开放性和多样化。演出风格追求写实与写意的交融,再现和表现的结合,较多地运用无场次结构,时空跳跃,中性布景和服装,歌舞的溶入、模糊主题、象征意象等艺术新手段,以适应新时期观众各种审美需求。
实验小剧场,拉近观众心理距离。破除以往长期沿用的第四堵墙和镜框式大舞台,在观众厅里先后演出了小剧场话剧《火神与秋女》、《思凡》、《困兽》、《我的玫瑰在心中》等,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反应强烈。
大蓬车开进校园,刮起课本剧旋风。1988年,实验剧团在困境中闯出路,将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改编成戏剧,送进校园为学生演出,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情欢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各大新闻媒体及时报导,全国各地来函来人索取剧本,许多话剧院团纷纷上演课本剧。省话剧院首开了全国专业剧团演出课本剧热潮的先例,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1988年至1992年,累计演出课本剧578场,在青少年学生中开辟了一个广阔而持久的演出市场。1989年应文化部邀请赴京汇报演出,获得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表彰奖状。
不小的小品,激起剧场观众阵阵笑声。从1990年开始,多次排演了小品专场。1992年创作演出的小品《夜路》和《公用电话亭》,被选送参加1992全国戏剧小品比赛,《夜路》获二等奖,《公用电话亭》获三等奖及优秀演员奖、演员奖。
儿童剧长演不衰,在小观众中寻觅到知音。由于成人戏剧的观众市场很难打开,剧院主要依靠儿童剧团完成每年的演出场次任务。他们常年累月辛苦地演出,八十年代先后演出了《好伙伴之歌》、《小侦察》、《出海的小船》、《快乐的汉斯》、《少年周恩来》、《十支金号》、《中小学课本剧》等。九十年代以来,演出了《马兰花》、《金蝴蝶》、《山那边》、《认识你真好》等,其中《山那边》已演出538场,不少剧目多次在省会演中获奖。2000年,演出了反映青少年禁毒题材的创作剧目《爱与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已演出350场,获得文化部等七个部委颁发的第八届全国人口文化奖,赴上海参加儿童剧展演,获最佳剧目奖。二十年来,儿童剧团为全省广大少年儿童演出达三千余场,小观众达百万以上人次。1983年曾荣获《福建省少年儿童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儿童剧团为剧院的立足生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坚守大剧场,不断出新戏。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先后上演了外来剧目《断线风筝》、《寻找男子汉》、《假夫假妻》、《和空气爱人做游戏》等。1984年,排演反映特区改革开放题材的创作剧目《靠近香港的地方》,赴广州、深圳等地演出,获得好评。1986年,创作剧目《宋氏三姐妹》赴京演出,引起各界关注。还演出了创作剧目《编外敢死队》、《开往海南岛》等,在全省会演中获多项奖励。
1989年,排演了反映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自创剧目《海峡情祭》,聘请著名导演王贵来院执导,在戏剧观念,艺术手法和戏剧语汇等方面都有崭新的拓展,开阔了舞台时空的视野,震动了福建剧坛。1989年赴京演出,深受同行和专家赞赏,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授予优秀演出奖,文化部和中国剧协授予表彰奖状。《海峡情祭》是剧院八十年代演剧艺术的一个高峰。
1993年,话剧院改名为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社会环境中,剧院虽然面临体制、经费等各种困境,但仍然在艰难中正常运作,不断上演新戏。不少演职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业精神,为排好一出新戏,推辞掉影视拍摄的机会,以剧院为家,全身心投入,把汗水洒在舞台上。剧院的老艺术家们相继告别舞台,为了解决人材的"青黄不接",面向全国招聘,陆续招收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演员,正在培养新的接班人。
从1993年以来,陆续推出新的演出剧目,每年都完成一定的演出场次任务,其中95年、98年、99年每年都演出二百场以上。近十年来,先后演出了外来剧目《孔繁森》、《地质师》等,创作剧目《金蝴蝶》、《战地黄花》、《当兵的人》等,上演了莎士比亚的名著《一报还一报》,填补了我省从未完整演出莎剧的空白。
1996年,排演了本省剧作家周长赋创作的新编历史话剧《沧海争流》,该剧以恢宏的气势、壮观的场面、交错的时空变化、感人的悲剧气氛揭示了郑成功与施琅之间爱与恨的复杂心理。97年在省戏剧会演中囊括了众多优秀奖项,赴京参加中国话剧九十年新剧目展演,荣获优秀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和演员奖。2002年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荣获大奖。此外,还获得99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最高奖励。《沧海争流》的成功,为剧院争得了荣誉,是福建人艺九十年代艺术创作的又一个新的高峰。
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正在艰难中继续前进,已用了44年的老旧的排演场正在翻修重建……,反映本省果农在几个历史时期悲欢离合题材的创作剧目《龙眼树下》和《爱与恨》两个剧目正在参加省第22届戏剧会演……
我国著名戏剧家徐晓钟教授对我院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福建省人民艺术剧院是我国很有成就和影响的剧院,每隔几年总要拿出一台很有份量的戏剧到北京来,为我们国家戏剧大厦添了砖和瓦,表明了他们对戏剧事业的追求、苦斗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