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基本参数
1 创立过程
1920年上半年,毛泽东分析湖南革命形势,认为当务之急是推广新文化,把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引导到革命的道路上来。为此,他以新民学会会员为核心,着手筹建文化书社。 7月31日,毛泽东在《文化书社缘起》中写道,“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等哺。”[1]文化书社愿用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人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
1920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人在长沙楚怡小学发起成立,规定文化书社以运销中外各种有价值之书报杂志为主旨,推举毛泽东、易礼容、彭璜三人为筹备员。[2]
9月,正式开始营业,易礼容任经理,毛泽东为特别交涉员,罗宗翰为书社驻京总代表,毛飞为驻沪总代表。[2]
1920年11月到1921年3月,先后创办浏西、宝庆、溆浦、宁乡、平江、武冈、衡阳七个文化书社分址。书社在长沙城内的第一师范、一师附小、楚怡小学等处设立了贩卖部,并与全国60多家书报社和文化团体建立了密切的书刊营业往来,得到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等人支持。[2]
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书社经销日报3种,杂志40余种,书籍160余种。文化书社是新民学会的主要活动场所及国内外会员通信联络的机关,也是毛泽东进行建党建团活动及同外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往来的场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它又是湖南党组织与省内外进行联络的秘密机关,并为湖南党组织周转过活动经费。[2]
2 结果
1927年5月,文化书社在马日事变中被许克祥查封。[2]
1927年7月15日,文化书社被国民党当局的武装警察搜查、捣毁。8月7日, 被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下令查封。书社继任经理李庠、会计许文亮被捕入狱,惨遭敌人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