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的前身是一家老牌国企,北京电子管厂,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先进国家的核心电子元器件早已不是电子管,而是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于是北京电子管厂选择和日本松下合资,在1987年成立了松下彩管公司,这是当时北京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但松下实际上是该企业的大股东,完全控制着企业。
北京方面既没有发言权,也没得到多少分红,同时松下的技术封锁让中方只能做打杂跑腿的角色,在与日本人合作的22年时间里,中方一直无法独立设计显像管。
在日方数钱数到手软的时候,北京电子管厂的领导几乎是”饥不择食“地寻找能够迅速盈利的项目,病急乱投医,曾经的中国电子工业第一厂为了生存什么都尝试过:保健营养茶、爽口液、北京烤鸭店,节能灯、出租车公司等等。
然而这些项目没有几个成功是做到最后的,不过在经历了众多项目的失败之后,因为欠缺技术而不断萎缩的北京电子管厂意识到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1993年,王东升任董事长兼总裁,开始着手于公司内部的改革,从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入手,让工人们接受大工业和产业文明的洗礼,厂区从一个鸡鸭猫狗随时会出没的涣散之地变得干净利索井井有条。
另外,王东升从职工那募集到了670万作为抵押进行股份制改造,带领奄奄一息的电子管厂一步步走向重生,通过数次改革与合资,北京电子管厂终于在1997年6月10日于深圳B股上市,一下子募集到了3.5亿港元。
这是企业成立以来第一次获得这么大一笔可以自主支配的钱,于是在2001年,北京电子管厂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将电子管厂改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第二,就是盯上了液晶产业。
在当时,有人建议王东升放弃高投资的电子产业转为主攻盈利快的房地产,但是王东升说到:“我们的血液里面就流着工业的血,要是连我们都不搞工业了,那谁来搞工业?”在王东升的坚持下,京东方继续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业,并把脚步迈进了跌宕起伏的液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