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人心惶惶。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无数人沾染上吸食鸦片的毛病。少帅张学良也在其中。1928年张作霖遇难后,形势愈发严峻,张学良决心戒除毒瘾。当时他听说有一种进口药品可以去瘾止痛,便吩咐私人医生帮他注射。这种药品的确见效好,但其本身却是另一种更难戒除的毒品——海洛因。就这样,张学良放下了烟枪,再也离不开吗啡的注射。其后来进行戒毒时,痛不欲生,所遭受的折磨远非常人所能承受。
当今世界,海洛因已经成为滥用最严重的毒品,一旦沾染,几乎不可能戒除。不可思议的是,在发明之初,海洛因竟被人们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而关于海洛因和德国拜耳集团的故事,要回到1887年,从比海洛因早10天研制出的被称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的”阿司匹林开始说起。
1887年的医药市场上,人们服用从柳树中提取并加工的水杨酸来消炎镇痛,但这种酸性过强的药物,对患者胃部的伤害也十分明显。拜耳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_霍夫曼的父亲就常年忍受着关节炎所来带的折磨。为了彻底找到解决办法,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及朋友的帮助下,霍夫曼于1887年的8月10日,研制出了新药阿司匹林。他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基本实验后,就忙着把新药喂进了父亲的口中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阿司匹林的镇痛效果对父亲来说,就像是久旱后的春雨,拜耳旗下一棵巨大的摇钱树,也就此埋下。